心理程式 讓人生轉好35000次

讓人生每天變好35,000次!改變命運的基本功:決策衛生



 



人們在面對複雜與不確定的情境時,往往依賴簡化的捷思做出快速判斷,這將導致系統性的不理性行為。



 



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,行為經濟學之父:



丹尼爾·康納曼 (Daniel Kahneman)



 



命運轉化學



想像一下,兩位醫生對相同的病人給出了不同的診斷;



兩位法官對犯了同罪的嫌疑人給出了不同的判決。



同樣的醫生、法官或決策者做出了不同的決策,而這個決策只取決於決策是在什麼時間做出的。這些不同決策背後的罪魁禍首,就是「噪音」。



卡尼曼系統性地指出:噪聲,才是影響人類判斷的黑洞。



即使在能力出眾、訓練有素的專業人士的判斷中,也存在大量噪音,因此,提高判斷力的永遠是一個迫切的任務。





 



改善判斷可以從這2個方向著手





  1. 甄別出更好的判斷者




  2. 決策衛生





 





  1. 甄別出更好的判斷者



    如果做判斷的人受過良好的訓練、更睿智且擁有正確的認知風格,那麼他的判斷也會產生更少的噪音和偏差。


     

    判斷取決於你的經驗、思考能力,以及你的思考方式。好的判斷者往往經驗豐富且充滿智慧,但他們也時時刻刻保持著思考的開放性,願意接納新的資訊。


     

    而在決策中,思維越開放的判斷者往往更勝一籌。 



    那些謙遜的人會一直提醒自己判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,並且渴望被修正。




     


  2. 決策衛生



    你需要一個決策觀察者。



    我們建議,不要在決策前或決策後進行偏差檢視,而是在決策過程中即時進行。


     

    人們很少會意識到自己正在被自己的偏差所誤導,而這種缺乏覺察本身就是一種已知的偏差-偏差盲點(bias blind spot)。相較於覺察到自己的偏差,人們通常更容易辨識他人的偏差。


     

    現在,想像一個決策觀察者正對這群體進行觀察,並用一個檢查清單來診斷是否存在導致該群體偏離最佳判斷的偏差。


     

    決策觀察者不好當,毫無疑問,在某些組織中,安排決策觀察者也是不切實際的。如果最高決策者沒有下定決心去修正偏差,那麼光是發現偏差並沒有用。 


     

    確實,決策者必須是發起決策觀察並支持決策觀察者的人。我們當然不建議你自己任命自己為決策觀察者,這樣你既不會贏得朋友,也不能影響他人。


     

    然而問題在於:當你洗手的時候,你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預防哪種細菌感染,你只知道洗手是預防各種細菌感染的好方法(不僅在疫情期間如此,平時也應該這樣做)。


     

    同樣,遵循決策衛生的原則意味著:即使你不知道想要規避什麼樣的錯誤,你也應該採取減少噪音的策略。你可能永遠不會知道到底是避免了哪些錯誤,噪音是躲在暗處的敵人,即使躲開了敵人的暗箭,你可能也察覺不到。


     

    研究報告顯示,成年人一天要做大約35,000個決定。如果你讓盡量多的決定,保守著決策衛生,那麼恭喜你,你轉化命運的速度將會極速提升!




其他內容, 延伸閱讀..


其他相關內容--


最新目録